先锋·理论
01 / 浦东绞圈房:有关屋顶结构与建造顺序的关联探析/张议元/赵邓夏馨/朱晓明
06 / 中国传统城市福祉疗护建筑营造溯源与启示*/于文婷/马润青/王洪羿
11 / 基于文化认同的上生新所建筑遗产认知影响效果评价*
喻汝青/龚伟涛/黄毅阳/郭 超/王雪强
16 /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建筑运行阶段低碳发展路径研究*/李花旭/欧阳文
21 / 从价值体系到展示方案的思路演进
——以屈家岭2016主发掘区保护展示工程为例
范雨佳/吕光远/宋 波/孙海霆/胡 寒
25 /“非典型历史城区”历史遗存的针对性保护研究
——以宜昌古城区为例*/罗 杰/邓 巍
30 / 阴阳思想在当代建筑空间生成中的价值研究初探/项 阳/吴 超/郭格理
设计·技术
35 / 基于地域基因和人文表达的在地建筑设计
——福建建瓯市笋竹文化交流中心设计实践/翁智伟
40 / 基于视觉感知的站点空间品质优化设计研究
——以济南换乘站为例*/刘 文/成婷婷/吕春晓
46 / 杭州西高铁TOD的设想与实践
——新时代站城融合模式的探讨*/傅 强/杨默涵/郭雪飞
51 / 延续场地原始记忆的机场货运枢纽设计
——鄂州花湖机场走马石景观保护区设计/赵金剑/李 浩
55 / 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全龄化改造策略研究/卢 荣/林志森
59 / 结合地域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消防策略研究
——以苏州古城为例/楚超超/曹国平/苏义宸
63 / 基于干旱环境背景下和田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探究*
胡 珊/塞尔江·哈力克/刘 香
69 / 基于凸包剥离法的聚落边界形态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*
浦欣成/张露瑶/方鑫磊/王颖佳/劳燕青
73 / 基于图像的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复原和互动性展示研究
——以《姑苏繁华图》阊门段为例*/骆雅雯/巨凯夫/戴晨晨/于茗淑
78 /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未来社区场景空间效能评价与优化探索
——以宁波市和丰未来社区为例*/张倩茜/王 钢/王志蓉
83 / 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校园地图设计研究*/夏 锦/王佳茵/林伯晓/陈彬楠
88 / 温州未来学校设计初探
——以温州市滨江商务区CBD片区A-03地块小学为例/林岳辉/郑梁泽/陈炜浩
93 / 科技工业园的场所精神
——以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项目科技研发楼为例/哈 晨
97 /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消防设计探讨/刘 莹
规划·园林
103 / 寒地街区蓝绿空间对气候适应性的影响机制
——以沈阳为例*/李海滨/袁敬诚/韩腾瑞
110 / TOD结合生活圈的参数化算法
——以兰州火车站片区城市设计为例*/史 晋/唐相龙
116 /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实践
——以嘉兴南北湖风景名胜区北里湖湿地工程设计为例*
孙 婧/马仲坤 /陈 超/赵 璇
121 / 城市色彩规划路径优化研究与实践
——以桃花源新城城市色彩导引规划为例/张文睿/赵 珂
127 / 集群视角下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聚类研究
——以山西省交汾文孝组群为例*/赵家玉/王金平/侯晓赫
132 / 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养老部落营造路径研究
——以安徽省月亮湾村为例*/冯碧莹/屠 李/沈娇瑶/张溯真
137 / 下沉式窑洞聚落空间形态的环境适应性解读
——以永寿县等驾坡村为例*/包孝宾/杨颖娜/祁剑青/何艳冰
文化·历史
142 / 清代天津海光寺数字化复原设计研究/姜彦竹/杨传贵
147 / 粤系风土建筑结构类型及演变研究*/徐 粤/杨 芮/王诗若
152 / 湖北省章华村危房保护再生中的“开放交融”改造*
黄逸铭/陈剑宇/郑 恒/兰炬榕
158 / 方言分区视角下渤海西域传统民居基因图谱研究*
李世芬/张小骞/况 源/海来提江·帕尔哈提
164 / 皖西南大屋民居檐下空间的适应性特征研究*/李 艺/王 韬/曹艳娜
169 /“四个与共”于中国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中的映射
——以长白山片区满族锦江木屋村为例*/赵宏宇/房建东
174 / 云南民建营寨防御性分析
——以楼坝村上坝营寨为例/杨 智/许纬纬/孙载瑞/唐 文
178 / 北海团城历史形态演变研究/李子木/石 子/马全宝
182 / 对于斗拱营造的初期阶段及其特征的探究/朱佳燕
